前言
影响变形的因素很多,如坯体配方、成型、干燥制度等,但对于瓷质砖(或二次烧成的素烧)来说,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烧成制度,主要是由于辊道上下温差设定不合理和窑压设定不合理等因素所致。下面除了常用的窑炉手段外,还介绍了用抛光机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
一、翘角
四角上翘,长度约3cm,其余表面是平直或只有少许下凹,这种缺陷是由于烧成后期辊道平面上下温差过大所致,缺陷多发生在烧成的最后2-5min。也可能是由于预热带的辊棒上下温差过大所致。
解决办法:
1、烧成带产生变形的方法
1)、如果出窑产品尺寸正确,降低烧成带最后2-3组(箱)辊棒上部的温度(5-10℃或更多),并对等升高辊道下面的温度。
2)、如果烧成后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下面的的温度5-10℃或更多(视调节效果而定)。
3)、如果烧成后产品尺寸偏小,则仅降低辊道上面的温度5-10℃或更多(视调节效果而定)。
2、预热带产生变形的解决方法
1)、提高中温区(700~1000℃温度区域)辊道上部温度5~10℃或更多(视调节效果而定),同时对等降低辊道下部的温度。
2)如果是由于预热带的挡火闸板放得过低,使辊道上部的温度过低导致变形,只要适当提升挡火闸板即可。
3、可通过调整抛光机各项参数进行解决(篇幅限制,这里不详细列举)
二、角下弯
角下弯正好与翘角缺陷相反,它是坯体的四角都下弯,长度约3cm,其余表面是平直或只有少许上凸,这种缺陷发生于窑的中间或两侧,它是由于烧成后期辊道平面上下温差过大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预热带温度不合理所致。
解决办法:
1、烧成带产生变形的方法
1)如果出窑产品尺寸正确,降低烧成带最后2-3组(箱)辊棒下部的温度(5-10℃或更高)并对等升高辊道上面的温度。
2)如果烧后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上面的温度5-10℃或更多。
3)如果烧后尺寸偏小,则仅降低辊道下面的温度5-10℃或更多。
有时,仅靠近窑墙的一出现角下弯现象,这种情况可能是该侧的烧成带温度偏低所致(也可能是辊棒所致),这时可降低该侧的助燃风压,同时检查该侧的窑底是否堆积较多的烂砖,造成蓄热过大,窑底温度偏离,同时还要检查该侧辊棒孔处是否漏风。实际操作中,把辊道的下层抽力减少,加大上层抽力,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预热带产生变形的解决方法
1)、降低中温区(700~1000℃温度区域)辊道上部温度5~10℃或更多(视调节效果而定),同时对等提高辊道下部的温度。
2)根据实际经验,把辊道窑的下层抽力减小,加大上层抽力,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3)调整砖坯入窑速度,拉疏入砖间距。
3、可通过调整抛光机各项参数进行解决(篇幅限制,这里不详细列举)
三、上翘边
坯体沿进入窑方向平行的两边向上弯,与之垂直方向的两边变形不明显,产生的原因是烧成带前期(850-900℃或比最高烧成温度低50-100℃温度区)辊道上下温差不合理。
解决办法:
在该区域提高辊道上面温度5-10℃或更多,同时,对等降低辊道下面温度,使其略呈下凹,但绝不能上凸,这样利用坯体在高温下软化,凸出维持平衡,坯体因重力作用而恢复平直。
四、凹面
坯体边缘逐降下凹,凹面既可能是预热带辊道上下温差不合理所致,也可能是烧成带辊道上下温差不合理所致。
解决办法:
1、预热带生产变形的坯体
1)、调整坯体配方,降低坯体的烧失量,
2)、适当降低坯体的球磨细度
3)、提高成形压力,减少粉料含水率,从而提高坯体的致密度,控制粉料粒度和提高填料均匀性;
4)、根据坯体变形的情况,调节预热带辊道上下温差,坯体下凹时,提高辊道上面温度或降低辊道下面温度,如果坯体上凸,方法相反;
5)、减小温度梯度,调整烧成曲线或降低辊棒速,延长整个烧成周期。
2、在烧成带产生变形的坯体
1)、如果出窑生产尺寸正确,降低辊道上面温度5-10℃或更多,并对等提高辊道下面温度:
2)、如果出窑产品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下面温度5-10℃或更多。
3)、如果出窑产品尺寸偏小,则仅降低辊道上面温度5-10℃或更多。
五、扭曲
坯体与窑轴平行的两边发生变形,距边缘7-8cm处上产,随后距边缘3cm处下弯。
形成原因:
1、可能是坯体烧成之初,由于辊道下面温度较高,瓷砖呈凸变形,这样瓷砖的两侧就成为瓷砖的支持边,中部几乎悬空,当到达高温区,瓷砖底发生软化,坯体的左右两侧无法承受重力和辊棒传动中对它的作用而开始上翘,同时支撑也随道瓷砖的变形而转移,当瓷砖两边上翘到一定程度后,又由于受重力作用而开始下弯,从而开成扭曲。
解决办法:
1、先按角下弯缺陷加以处理,直到坯体转为上翘时,再按上翘边缺陷处理解决。
2、可能是角下弯缺陷的扩大,常在烧成带最后5-10min内发生,此时通常按角下弯缺陷处理办法来解决。
3、可能是急冷或急冷刚开始时,坯体在前进中互相挤压所致,可通过调节调速电机的转速和瓷砖排列的间隔来克服。
六、“海鸥翅”变形
造成"海鸥翅"变形的原因,可能是在烧成带的中部和未端,由于辊道上部的温度过高,使瓷砖变形成凹面,此时,瓷砖的中部成为辊棒上优先支撑区域,由于重力和砖传动中产生的应力,使砖坯的中部逐渐上凸,直到烧成带结束,形成"海鸥翅"变形。
解决办法:
解决这种变形,必须避免由于机械原因或温度过高所导致的凸变形,然后适当升高辊道下面的温度,在烧成带的中部和未端设定适当温差,约为25-30℃,如果需要,在烧成带前端也可同样设定温差。
七、不规则变形
发生在窑炉中的不同位置,有时发生在某一特定位置,并成为同一缺陷形式,但长时间观察仍无规律性。
产生成因:
由于粘棒,辊棒弯曲变形或有辊棒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传动不平衡,坯体入窑前已发生下凹或上凸变形等,然后发生瓷砖挤压。
解决办法:
1、定期打磨辊棒,在辊棒上涂氧化铝保护层,在瓷质砖的背面也涂上一层氧化铝粉浆(或高铝粉)这样既可防止坯底高温下生产的液相与辊棒粘结,又可使坯底相对硬,上部相对软,减弱力偶的扭曲作用,降低其变形程度,调整烧成曲线,避免早期变形。
2、停窑时间出现变形,应检查各组烧嘴的煤气压力是否正常或明显不同。
八、同排砖行走不整齐引起的局部下弯、上翘变形
同时出窑的一排砖,其中有一件砖的后角下弯变形(此砖在烧成区时,略比其他砖走得慢),或者上翘变形(此砖在烧成区时,略比其他砖走得快),如下图:
解决方法:
1、烧成克服法
1)、在窑炉入口安装挡砖机,按所需调节同排砖之间的入砖速度,使之经过烧成区进入急冷带时,基本保持一致。
2)、调节窑炉前温区的辊下喷枪,保证各喷枪达到均衡燃烧,减少区域间的温度起伏。
3)、入急冷区前适当将砖距拉密。
2、抛光克服方法
(1)、此变形砖在抛光过程中,如果调节不合理容易造成压烂砖,破损大。
(2)、第一、二单元刮刀可适当减小一些压力,使之首先削刮变形突起部分,然后在下一道工序中补充刮平。
九、上下急冷温度不平衡造成边、角下弯变形
变形特征:急冷管风闸开度过大、底管开度过小,会造成坯体底面收缩不一致的下弯变形,如下图:
解决方法:
1、开大辊下(底)急冷风管闸或关小辊上(面)急冷风管闸,可解决上图所示的下弯变形。反之可解决上图的上翘变形。
2、抛光车间可以按照拉慢速度、将最后单元刮刀尽可能下深、加装异形刮刀中刮坯体中间、将变形的边首先入抛光机,使龟背边削磨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