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史海钩沉】石湾陶瓷史笔记之二:原料和色釉料发展脉络①

字号+作者:刘小明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16-05-16 17:0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013年11月18日,《石湾陶瓷史》(当代部分)编委会正式成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编辑部对石湾陶瓷史的考察、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为了抛砖引玉,激发业界对

  编者按

  2013年11月18日,《石湾陶瓷史》(当代部分)编委会正式成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编辑部对石湾陶瓷史的考察、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为了抛砖引玉,激发业界对《石湾陶瓷史》编撰工作更多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编辑部从今天开始,在华夏陶瓷网公众号开设“史海钩沉”栏目,并公布方便联系的QQ邮箱529803433。希望广大热心网友、读者,尤其是业界行尊、专家、企业家、老板以及传媒界的朋友们不吝赐教,帮忙解疑释惑!

wpsD6C0_tmp.jpg 

  20世纪初叶到50年代初,陶瓷原料的供应还非常粗犷。原料直接从矿山运到作坊使用。而南方地区,包括石湾仍然维持古老的瓷石—高岭土系列二元配方,这几乎就是用单一原料进行生产。

  1955年,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陶瓷产量不断增加,对原料需求也相应增加,原料配方体系因此被逐渐改变,由单元、二元系原料配方逐渐过渡到“高岭土—长石—石英系”原料配方。

  70年代,建筑卫生陶瓷开始规模化发展。国家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当地原料开发高乳注釉等产品。在国家的支持下,70年代末成功开发出我国储备量大的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等低温快烧原料的应用技术。使釉面内墙砖的烧成温度从1280℃—1300℃降到1080℃—1100℃,烧成周期从几十个小时减到几十分种,节能效果也明显。从此,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逐渐替代了叶蜡石、焦宝石、滑石等,成为釉面内墙砖的首选原料,

  80年代中期,利用页岩制造陶瓷砖的技术得到应用。2004年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专题研讨会,推动卫生陶瓷、瓷质砖低温快烧原料的研发。瓷石、瓷砂、含伊利石的矿物原料等被大量用于瓷质产品制造中,烧成温度大大降低。卫生陶瓷的烧成温度从1280℃—1300℃,降到1180℃——1200℃。另外,国家对“三废”利用,使得煤灰石、高炉渣、磷矿渣等工业废渣在陶瓷工业的应用也取得明显效果。

  1992年5月,由国家建材局提议,中国硅酸盐学会主持召开了“全国陶瓷釉料研讨会”,推动建筑卫生陶瓷色釉料专业化生产进程。随后各产区相继成立色釉料厂,产品主要是熔块和成品釉。熔块包括各种透明熔块、乳白熔块、光泽无光熔块、亚光熔块、含铅或无铅熔块、高膨胀系数熔块和低膨胀系数熔块,成品釉包括各种透明光泽釉、乳白无光成品釉高、耐磨无光成品釉、乳白无光釉等。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丝网、辊筒印刷兴起,全瓷抛光砖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装饰方法,渗花釉,即把液体渗花色料(黄、各种蓝、绿、橙色)直接通过丝网与生坯接触,在毛细管作用下由表面渗透到坯体内部,经过1190℃—1210℃高温烧成,抛光砖表面彩纹清晰可见,装饰效果明显优越于斑点装饰。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