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深圳弄完金砖奖的颁奖典礼后,休整一天。此刻,农历乙未年岁尾,坐在办公桌前,回顾过去的一年,不禁唏嘘感叹。除了经济时局的艰难,这一年对我来说,最刻骨铭心的是“送别”,包括正当盛年的同行、原同事,也包括家里的长辈。而在2016年迎新之际,竟然深得行业敬重的知名陶瓷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先生也走了。产业危局,加上权威陨落,让吾辈顿生向一个伟大时代的告别之情。
(图片来源建材天地)
记得2003年6月下旬,我从中山日报调到陶城报任总编辑时,对陶瓷行业一无所知。但彼时陶城报已经有了一个写时评的名牌栏目“火中花”,那是陶城报创始人张永农先生当总编辑的时期亲自写下的一笔无形资产。张永农先生退休后,到刘孟涵先生做总编辑的时候,“火中花”不再是总编辑的专属,资深记者、副总编辑许学峰先生(大家称呼他“老许”)等也参与写作,偶尔还刊发业内人士的佳作。
我接任总编辑之后,老许等都觉得“火中花”应该由我来写,我以暂时情况不熟悉加以推却,但最后推不掉,拖到9月19日12日只好硬着头皮上,写了第一篇《以平常心看“中国名牌”》,以后每次写好稿、签完版都惶惶然。记得,刘孟涵先生在跟我交接的时候还特别嘱咐我,行业权威专家陈帆教授(那时候编辑部经常是称他“陈教授”)5月23日已经在陶城报头版开专栏“陶瓷视点”,这个专栏很重要,希望我把它处理好。
因为“陶瓷视点”属于个人专栏,而“火中花”是代表报社对外发出的评论,所以,起初我定版面的时候特别纠结。因为按常理“火中花”的位置最好不低于“陶瓷视点”,但为了照顾好“陶瓷视点”,我经常要尽量让“陶瓷视点”与“火中花”保持平行位置。有时候,“陶瓷视点”排在了底部,报纸出街后,我都会一阵惶恐,生怕老许接到电话,陈教授说不写稿了。
我迄今非常敬佩的是,陈教授、老许两位对“陶瓷视点”专栏认真负责的态度。陈教授是个大忙人,到处去开会、讲话,所以他的很多稿子都是在飞机上写就的。一些时候要等陈教授下飞机后从酒店传真过来。因为写在稿纸上,传真之后字体有时难以辩论,老许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有时候我们还要拿着传真纸讨论一番。
到了2005年,因为陶城报头版的广告实在太多了,“陶瓷视点”、 “火中花”两个栏目均难以保证每期在头版刊发。为了让专栏给读者有个稳定的预期,所以我决定先将“陶瓷视点”放到第二版的右上角,并交代以后均保持不变。我下意识中等待着陈教授的批评,但他还是始终没有干预编辑部的工作。后来,由于在头版的位置实在难以确定,最终我把“火中花”也搬到了二版的头条位置,到2006年二版已经变成了评论专版。2005年11月尹虹博士出任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后,我一直邀请他在陶城报开专栏,直到2008年1月“尹博士专栏”面世,至此,陶城报二版形成了“陶瓷视点”、 “尹博士专栏”与“火中花”三足鼎立的局面,并维持到2009年底。
2014年7月26日,第十一届中国陶机装备与工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图片来源建材天地)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热闹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同时也是编辑,还可以是新媒体的创立者。自己的文章可以通过个人公众号轻松地发出去与全世界的人分享。但在纸媒时代,要发表一篇文章并不容易,开个专栏更是身份的象征。纸媒时代每一个专栏也都有自己的读者,这些读者类似今天我们所说的粉丝,而在那个年代,“陶瓷视点”、 “尹博士专栏”、“火中花”的粉丝很大一部分都是行业的老板。而陶城报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几代人一篇一篇的优质专栏文章建立起来的。
陈帆先生去世的当天下午参加企业的一个座谈会,我问临座的现任陶城报总编辑田小草:先生是什么时候停止写“陶瓷视点”专栏的?她回答是2014年初。她还补充说,先生担任新锐榜的评委也一直到2013年。会上,我提出一个观点:陶瓷行业媒体在2015年岁尾已经进入到80后执掌的时代。而现在,我希望再补上一句:不错,我们大家注定要告别一个时代,但同时,我们更要心存敬畏,向正在逝去的时代致敬!
2015年3月10日接受《石湾陶瓷史》采访(图片来源建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