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字号+作者:廉夙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5-08-08 11:1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机器换人”步伐为何越来越快?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会产生多大影响?是否会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从机器人行业

  从汽车行业的机械手,到餐饮业的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厨师,从哈尔滨的机器人餐厅,到佛山的机器人陶瓷流水线,机器替代部分人工的时代已经到来。

  “机器换人”步伐为何越来越快?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会产生多大影响?是否会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从机器人行业发展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近年来,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逐步替代人工,不仅提高了产品品质,也带来利润的增长。

  以浙江省为例,据浙江省工信厅测算,如果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机器换人”,全省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意味着将带来上万亿元GDP的增长。由此,2013年,浙江正式提出未来五年,通过每年实施5000个项目,投入5000亿元投资,推进“机器换人”的“555” 推进计划。与此同时,“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市场同样也带来了变化。浙江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通过“机器换人”,浙江省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2014年估计减少100万人,减员数量预计未来还会持续增加。广东省也于2014年底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到2017年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替代人工。

  “机器换人”步伐加速会不会使就业压力增大?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会产生多大影响?本文将从机器人行业发展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为“机器换人”打下基础

  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与多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2012年,普工工资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6%,用工成本上涨加上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以往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近年来在中西部地区也频繁出现,这些都成为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手。而十年来,机器人成本则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从十年前的近几十万美元一台,下降到均价13万美元,便宜的只需要几万元人民币,而技术水平、使用性能则不断上升。中国社科院专家表示,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用更多机器人代替人力将不再是应急之举,而是大势所趋。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从全球来看,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0万台左右,高于2013年的16.3万台,到2017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升至40万台。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制造业领域发生彻底变革。从我国来看,机器人行业过去几年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居全球首位。同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起高层的注意,2014年4月,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机器人水平,“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之后,机器人产业发展更为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超过400家,各地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多达三四十个,至少30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2017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规模将居全球之首。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行业的高速发展为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奠定了基础,按照中国工信部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 (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应达到100以上。

  “机器换人”遇瓶颈———投入高、灵活性低、部分产品性能低成主因

  政府重视、企业加大投入、部分企业的成功案例,使得当下机器人行业十分火热,“机器换人”已经成为网络热词。如此,当前机器人是否真到了可以大规模推广的地步?“机器换人”是当下普遍现状还是媒体噱头? 实际上,制约企业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工业机器人总体投入高。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的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回收期在4年以上的企业比重达36.8%。机器人上线后的维修保养费用同样也是一笔不小支出。企业要“机器换人”,必须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苦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设备中去。

  第二,工业机器人灵活性相对较弱。现阶段,中国制造业领域所谓机器人实际上多数是机械臂,即“没有手的胳膊”。虽然这些机器人在精准度、速度和负载方面有优势,但灵活性较弱,多数灵巧性强的工作还完成不了。而人类80%的工作要靠手来完成,靠胳臂完成的只有20%。工业机器人代工生产标准件的类型也有限,而用户需要生产的产品千差万别,且大多是非标准件,很多机器人设备购买回去后,不能实现产品的灵活定制。

  第三,工业机器人部分技术性能低。相比价格昂贵的进口机器人,国产机器人价格便宜,成为多数制造业企业的选择。但是,国产机器人在性能上与进口机器人差距较大,国产的机器人寿命目前仅为8000小时(外资品牌可达5万小时-10万小时),且可靠性不高。浙江温州一家企业曾引进一条国产机器人生产线,设备问题频发,最后不得不把400多万元的机器“雪藏”。

  未来就业总量仍会保持平稳———就业结构性矛盾或将加大

  从中长期看,工业机器人的造价、性能、功能等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升级不断解决的,这也是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用工成本刚性升高,这个过程还有加快的趋势。在成本方面,过去十年,机器人成本下降了约50%,随着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迅速增加,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往外资企业销售机器人多以性能取胜,价格较高,而今不少知名外资企业打响价格战,以抢夺中国市场。在性能方面,机器人行业将向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发展,尤其新型材料的出现将会大幅度提高机器人的性能,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可能会对机器人的认知提供新思路。专家预计,灵活性更高、功能更全、性能更可靠的类人机器人将在未来5年投入运用。

  随着制造成本、技术性能的提高,越是低端制造领域,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机器所替代的劳动力越多。 这些领域劳动力挤出现象将会比较明显。2014年,牛津大学一份名为《未来就业:就业对人工智能的敏感性分析》 的研究报告提出,科技的发展非但不能提高就业,且人工智能将取代近50%的现有岗位,人们面临严重的就业危机,受人工智能冲击较大的职业分别是零售业、服务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占就业总人口的47%。而健康医疗、教育、法律、社区服务、媒体、艺术、计算机、科研等行业受冲击较小,占就业总人口的33%。

  同时,制造先进的机器人,其本身的设计、制造、操作、维护等长期需要高端专业人才实施,例如机器人程序员、机器人工程师、机器人维修员等,自然就会形成诸多新领域、 新行业。围绕这些领域、行业就会衍生出更多的新工作岗位。因此,机器人能够替代低端制造业中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高端制造业的就业岗位。不少专家表示,与其说是“机器换人”,不如说是“机器扩人”,且新增的就业机会很可能要大于从低端制造业中淘汰掉的劳动力数量,就业总量压力不会增加,但结构性矛盾会阶段性尖锐。

  短期来看,各行业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不现实。但随着用工成本刚性持续上升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机器人工业技术进步和造价下降,部分劳动力密集行业大量使用机器人将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中长期看,低端制造业会挤出更多劳动力。同时,机器人工业也会产生一系列新兴行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劳动力需求总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突出,值得关注。(作者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