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未来陶瓷制造端,能存活的将是哪几类企业?丨商榷

字号+作者:华夏君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23-05-07 10:0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

 01

最近,汉谷陶瓷董事长冷海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未来中国陶瓷行业将出现以下几类企业:

第一类是当下的一线品牌,以东鹏、马可波罗为主要类型,其特征是大而全。

一线品牌对经销商要求非常高。经销商要资金雄厚,社会关系雄厚,有强大的工程能力,强大的团队 。

第二类是极具性价比的企业,比如新锦成(笔者补充)、方向企业、鲲鹏企业等,这种企业是资金流、产品流高周转,产品性价比高,市场保护力度相对而言较弱。

第三种是走生活方式的品牌,其主要特征是定位部分消费群体,研究某类型人群的生活方式,并为他们提供审美对称的产品文化。

第四类型号是小众设计师品牌,这类品牌有两种人可能实现。

按笔者的理解是,第一种是本身在陶瓷行业懂生产技术,有产品鉴赏甚至设计能力,目前,这类人以此前做出口的那批人为主,他们做老板的都是不错的产品经理;第二种是,他们本身在市场上,拥有室内设计公司或产品设计公司,可以通过反向贴牌定制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终端品牌。

第五类公司,就是经销商抱团开始吃生产端的利润所出现的新型品牌。怎么理解?笔者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东南西北中或好几个省的大商抱团到佛山贴牌生产,一起打造一个牌子;或者,某个二线品牌的子品牌在佛山做不下去了,干脆授权给北方有些实力的经销商,就近到周边某个产区贴牌生产,以增强价格竞争力。

实际上,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且,有些新尝试做得还不错,值得关注。但是,一般的观点是,上述这两类由经销商、装饰设计机构主导的品牌,很难做大,也很难做得高端。

当然,基于需求端的碎片化是不可逆的,故在产能端的下方,以摄合需求,掌握流量,进而反向定制为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型销售公司,在岩板领域最近这几年也做得不错。

02

以上讲的是未来分别从生产端和市场终端形成的五类公司,笔者基本同意。

但是,关于当前存量市场且呈紧缩状态下企业类型的走势,笔者还有以下几点补充:

首先是,内卷倒逼、加速行业专业化分工,产销分离成为大趋势,这样就既诞生了一批所谓轻资产的以在外贴牌生产为主的营销型企业,也催生了一批主要或专门对外承接贴牌生产的纯中高端制造企业,比如天纬厂、新兴厂、炬成厂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OEM和ODM两种类型。

其次是,极致内卷竞争环境下,为降低物流成本,流量型品牌必须产能均衡化布局,而那些没有能力在佛山外产区自建厂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市场附近贴牌生产,这样各个产区就会出现越来越多为广东企业代工的企业。而最理想的模型就是,广东企业输出标准、技术、设计乃至核心原料,基地企业负责精益化制造。

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福建、江西、四川等产区会出现三类企业:

第一类是极致低成本+高周转+规模化企业,也即现在高安模式的顶流企业。其市场覆盖宽度能达到半径800公里;

第二类是“极致低成本+专精特新+灵活转停产+良性正向现金流+适度或小规模”的企业,也即现在晋江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其销售半径也可达800公里,甚至更远;

第三类是商业模式更灵活的企业,一方面有自产自销部分,即全国范围内以产定销,重点走大批发模式,包括工程渠道的直营或代理;另一方面也有500公里范围内的深度营销,包括建专卖店,甚至拓展分销;还有就是也做“代工”以及出口等。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收缩,消费降级,瓷砖日益材料化的今天,产区企业接近市场及低成本运营优势,使之恰恰正在迎来一波红利期,从而导致部分优秀产区企业可以趁势发展为区域龙头企业,抗衡全国性一线大牌。比如,泛高安产区就已经出现这种趋势。

03

还有就是,笔者认为未来,在制造端会出现真正的产业协作平台或组织,它主要解决订单的聚合、拆分,优选代工厂下单及落地交付等问题

在存量市场过度内卷的大背景,厂家投资建新厂的意愿大大降低,因此如何高效利用好存量产能,让其发挥协同效能就成为必然。

也就是说,全行业存量产能在市场机制调配下,既可以做到产品专线降低成本,又可以相互之间提供灵活的快捷的转产服务

但是,一方面是终端日益碎片化的需求,一边是同样碎片化的产能,所以,即便有了产业协作平台或组织,还要仰仗整个行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