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陶瓷网讯 突破性的黏滞阻尼器应用,为装配式建筑向超高层发展预留空间。
位居全国装配式技术领先水平的上海,又添一项全国首创技术!今天,600余位来自上海和其它地区的建设单位和研究院专家汇聚在上海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一处观摩工地。在这里,有两栋不到50米高的装配式建筑首次装上了阻尼器,在全国装配式建筑中属于首例。
阻尼器是一种吸能减振的装置,广泛运用于航空、铁路、桥梁、高层建筑等领域。“阻尼+装配式建筑”的新奇搭配,将大幅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攻克装配式建筑向百米超高层发展时遇到的一大难题。
为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打基础
装配式技术是将建筑构件在工厂车间定制化生产,然后运到工地,通过浇筑、胶接等措施进行二次加固拼接的一种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技术等原因,高度很难突破百米。因为造得越高,对建筑抗震性能、精度要求越高。应用黏滞阻尼器,或将攻克这一难题。
今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这根被称为“黏滞阻尼器”的装置,重约0.3吨,形如平躺的钢制活塞安插在墙体中间。工程承建方上海建工五建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戴益飞介绍,西1、西2两栋楼一共分布78根黏滞阻尼器,共同组成了“预制框架+黏滞阻尼”结构体系。
△这根被称为“黏滞阻尼器”的装置,重约0.3吨
78根黏滞阻尼器总重量近24吨,共同组成两栋建筑的“安全气囊”。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韩亚明表示,黏滞阻尼器通过活塞和缸筒间的相对运动消能减振,大大缓解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未来装配式建筑会越盖越高,甚至突破百米,黏滞阻尼器如果规模化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将大大提高国内装配式建筑质量。”
根据上海市住建委相关规定,从2016年起,上海新建民用、工业建筑单体预制率应不低于40%。黏滞阻尼器应用可以减少常规预制构件的尺寸,让建筑单体预制率一举提高到47%。混凝土用量减少7%以上,降低建筑结构施工成本。两栋建筑因此获评住建部“2017年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
新侨新兴产业园预计明年底竣工
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建筑面积约20.6万平米,共有24栋单体建筑。22栋为4层至12层研发中心、研发厂房,1栋为4层共享大厅,1栋垃圾房及集中地下1层车库,各类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5栋单体建筑入围“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
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施工现场
目前,产业园已有6栋完成结构封顶,整个项目预计将于2019年底竣工。临港产业园区连接上海市区与洋山深水港,是一个面向创新与创业的“双创带”,总面积规划3.5平方公里。作为“双创带”中的首发园区,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建成后,将对接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试验田。
“破纪录”的上海超高层阻尼器
黏滞阻尼器只是阻尼器家族中的一类,其它还包括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脉冲阻尼器、旋转阻尼器、风阻尼器等。风阻尼器是黏滞阻尼器的“兄弟”,也叫做调谐质量阻尼器,是家族中最有名气的。它经常出现在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在遇较大风力时能减小超高层建筑摇晃,因而被誉为“定楼神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101层超高层综合大厦。2007年,它在建造过程中,在395米高的90层上设置了风阻尼器,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使用此类装置的超高层建筑。风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是由钢索悬吊的两个各重约150吨的配重物体。当强风来袭时,该装置使用传感器来探测风力大小和建筑物的摇晃程度,并通过计算机,经由弹簧、液压装置来控制配重物体向反方向运动,可使强风时加在建筑物上的加速度降低40%左右,建筑物内的工作人员基本感觉不到建筑物的摇晃。其运作原理就像身处摇晃小船上的人,将身体朝小船晃动的反方向移动,来取得平衡。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的风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厦的风阻尼器被制成了一件艺术雕塑,放置在125、126层,被称为“上海慧眼”。它重达10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摆式阻尼器质量块。质量块和吊索构成一个巨型复摆,它与主体结构的共振,能消减大楼晃动。上海中心大厦的风阻尼器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电磁原理的。这一技术上的提升,可以令大厦内的人感受到较大的舒适度。
上海中心大厦第126层的艺术装置“上海慧眼”,它属于风阻尼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