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金华特地陈卫忠:顺应天意自强不息“陶院派”

字号+作者:申志 陈超怡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16-07-30 18:2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自从农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那一年起,陈卫忠心中的“陶院情怀”一直默默影响着他一生的事业轨迹。

“70后来啦”专题报道经销商篇之六

  金华特地陈卫忠:顺应天意自强不息“陶院派”

  文/申志 陈超怡

  自从农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那一年起,陈卫忠心中的“陶院情怀”一直默默影响着他一生的事业轨迹。短短十四年时间,他从一个科班出身的技术员转战营销,后又辞去销售上亿的陶瓷企业销售老总一职,白手起家成为拼花水切割工厂的老板,再到现在的特地金华经销商,一路顺应天意的牵引,一路踏实前行。坐看风起云涌的陈卫忠,毕生之愿并不是再次缔造销售神话,而是带出一支能够“人人富起来”的团队。

 

性格温和的陈卫忠

  萦绕半生的“陶院情怀”

  高中毕业那年,陈卫忠通过8:1的大学升学率入读景德镇陶瓷院(简称“陶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系。30年过去了,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在省重点高中——金华一中以521分(仅与重点线相差6分)的成绩考上陶院,成为了姐弟三个中唯一的大学生。“因为我来自农村,农村的教育环境不好,英语没怎么学过,所以基础也比较差。”尽管如此,当年由农村考进城市读书甚至考进大学的人很少,在陈卫忠的老家考上大学的人是要上族谱的,他说,“考上大学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件。”

  从“陶院”毕业的时候,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陈卫忠并没有分配到事业单位,而是去了金华的一家外资企业,该企业当时叫华通电子有限公司(现为上市企业“东晶电子”),担任技术员。该企业主要生产陶瓷电容器,陈卫忠一门心思全放在工作上。进企业后,首先下车间实习一年,陈卫忠跟着师傅学技术,当机修工,接触和陶瓷相关的东西,不久后升任设备管理员。毕业分配决定了陈卫忠的人生走向,冥冥中为他的从商之路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陈卫忠下海到金华多湖镇,他找到陶院校友谢岳荣,加入其下海第一个大项目——筹建南方陶瓷有限公司,陈卫忠担任设备科科长。这家陶瓷企业投资2200万元,年产量150万平方米,生产彩釉砖,有2条窑炉,生产的产品开始是200mm×300mm规格的瓷片,以及300mm×300mm规格的彩釉砖。该企业大约在1995、1996年的时候又投资了3000万元上釉面砖项目,上了第二条线。这个时候,南方陶瓷有限公司的产品还有250mm×330mm墙砖,以及300mm×450mm的地砖。

  90年代陶瓷行业的盛况是空前的,陈卫忠回忆道:“虽然只是内销,但销量根本就不愁,生产瓷砖就像印钞票似的。要买还得开后门,运货的车子到了,想排队要先汇钱。”

  但好景不长,到了1998年、1999年的时候,南方陶瓷有限公司本来想上第三条线,专门生产抛光砖线,并且征了300亩地,但因国家冻结耕地的政策,一个文件下来就让这个项目夭折了。陈卫忠感叹了一下,“1998年如果上了抛光砖的话,就不一样了。”原来,当时的南方陶瓷有限公司曾经创下销售过亿的神话,比诺贝尔(前“余杭协和”)的产值还高。1998年与抛光砖的失之交臂,让南方陶瓷有限公司从此跌入下滑的困境。

  2002年,陈卫忠在金华的银亮装饰城租下一个240平方米的店面,开始做尖峰陶瓷的专卖店。2003年,他又在银亮装饰城对面的浙中建材市场,转了150平方米的店面,同时代理特地和格莱斯。刚开始这两个品牌各占一半的面积,那时候他只是做特地的分销(属于温州的分销),到了2006年,陈卫忠决定做特地的代理商,整个专卖店的面积扩至210平方米,其中特地占据了差不多150平方米的面积。

  “相信特地,是基于和‘鲍工’(鲍杰军)在陶院的师生关系——当时‘鲍工’是我们机械系的助教,教我们控制工程。”他说,“欧神诺当时的‘雨花石’知名度比较高,加上李强接手特地后,他的整个营销思路、产品研发这块做得比较好,2006年特地产品线变长,产品更新很快,花色也比较多。”

  相信“鲍工”,相信欧神诺,相信特地,相信李强,这是一个逻辑关系。

陈卫忠在2016特地陶瓷华东区域年中经销商会议上发言

  半路出家的金牌营销人

  早在1996年、1997年,南方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尚稳定之时,该企业在销售方面缺少人才。陈卫忠凭着性格开朗、公关能力强的特质从设备科调入营销部,成为销售老总。

  2001年,陈卫忠看准了一个拼花水切割的项目,便离开了南方陶瓷有限公司,打算自立门户。因为在南方陶瓷有限公司做老总时打下了良好的人脉基础,所以陈卫忠的客户很稳定,他专门为冠军瓷砖、尖峰陶瓷等几家企业配套做拼花加工。他告诉记者,当年他的配套企业,年营业额达到200多万,毛利一年也有四五十万元,这个收入可比在南方陶瓷有限公司当销售老总高多了。

  2006年开设特地陶瓷专卖店之后,陈卫忠着手拓展营销渠道,从原来做分销转变为做家装、工程。2006年至2009年的三年时间,陈卫忠每年从工厂提货200多万元。

  但陈卫忠并不满足于此,2009年他把专卖店搬到新浙中建材市场,拿到一个550平方米的大店。得益于陈卫忠的良好人脉,这个新的专卖店在2009年底就开始盈利,渠道又拓展到工地项目和与装潢公司的合作。自2009年底起,2010年、2011年、2012年,陈卫忠相继接下几个大项目,例如工商银行的网点改造、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分院建设等,他的销量迅速提升。陈卫忠介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分院的需求量很大,地砖和墙砖差不多有20万平方米。项目会延续3至4年,从2009年到2013年,那四年平均是800万以上,最多是2011年,达到1350万,需要直接从工厂这边提货。”他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店面营业额在特地系统排名全国第六。

  对于特地陶瓷的这些年的品牌发展,陈卫忠有自己的看法。从企业特点来说,特地陶瓷在企业理念和文化方面注重内涵,包括区域经理的素质也很高,他说,“不会像有些企业一过来就跟你谈发货、打钱,特地公司的人一般会跟你分析销售好或不好的原因,厂家会对你提供资金支持和授信。”此外,特地陶瓷习惯对经销商进行培训、抓渠道建设,从而促进厂商双方进步。

  但是,特地陶瓷的发展也有过曲折,2012年、2013年因为跟母公司欧神诺陶瓷准备分家,发展稍有停滞。陈卫忠表示,当时工程的大环境不好,所以他把重心往零售转移了。不过,对于特地陶瓷的产品,陈卫忠还是相当认可的。他告诉记者,在金华,大理石瓷砖是高端市场的主流产品,全抛釉排第二,抛光砖的份额占百分之三十左右,他认为特地玻化砖是一个优势,而特地陶瓷的仿玉系列产品可以走量。

陈卫忠在察看特地陶瓷的新品

  零售增长55%的秘诀是做好服务和团队建设

  2015年底,特地陶瓷的整个产品力重新上升。金华的装修行业也发展势头好,陈卫忠的团队不断有新人加盟,团队重新换血,组建成一个全新的团队,战斗力增强不少。他告诉记者,特地陶瓷专卖店在2015年门店零售增长了55%。

  陈卫忠介绍,特地陶瓷金华专卖店现在比较擅长的渠道除了零售和家装,老客户的带单和口碑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服务做得好,回头客比较多,老顾客自然把新客户带上门。”新店建好后,陈卫忠特别强调服务,而特地陶瓷的专卖店提供免费测量、铺贴指导,有破损则包退换,这一举措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很多地方都有我这个团队走出去的人。”虽然陈卫忠主要做金华地区市场的代理,但开新店以后,2010年他也做起了分销。同样在2010年,陈卫忠在义乌、兰溪开了直营店,2013年又在武义开了一个店。当市场上开始出现联盟时,陈卫忠把直营店改为了做分销。此外,在桐庐、浦江、义乌、兰溪等地,陈卫忠还为行业培养出了更多的经销商。

  回到2009年,那时陈卫忠的团队仅有负责门店的两三人,现在则有15人,另外有分销五六家。陈卫忠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有专业的细化分工,渠道包括家装、零售、工程,并设有家装部、工程部、售后服务部、设计部、门店零售部,在董事长之下设有品牌总经理、店长、部门经理。

  陈卫忠性格偏温和,他自称应酬不多,“团队有专门负责维持工程客户的人,整个团队能保持着瓷砖一年零售800多万,整个销售体量在3000万至5000万之间。”

  作为一名经销商,陈卫忠有着不一样的气度与胸怀,他愿意让自己的手下做合伙人,甚至是竞争对手。陈卫忠笑着说,“我觉得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有点事情做,人生能够充实一点。”

  乐天知命的陈卫忠,终极目标是能让特地陶瓷在金华成为知名品牌,并带领他的团队,让他的员工们也能够致富。

家和万事兴,陈太(左)陪陈卫忠来酒店接受记者采访

  个人档案:

  陈卫忠,男,本科学历,原籍浙江金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系,一直从事陶瓷行业相关工作,2003年开始代理特地陶瓷,现为特地陶瓷金华代理商。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