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吴跃飞:未来还是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有发展空间

字号+作者:刘小明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13-08-01 16:59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佛山陶瓷30年”系列访谈之十九 采访者/整理者:刘小明(华夏陶瓷网总编辑) 受访者: 吴跃飞:(原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

 
华夏陶瓷网总编辑刘小明(左)和原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吴跃飞(右)合影

  采访者/整理者:刘小明(华夏陶瓷网总编辑)

  受访者: 吴跃飞:(原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

  吴跃飞是科达机电2002年上市后,除创始人卢勤外唯一一位坚持留下来担任高管的创业元老。从最早进入科达从事工厂管理,到负责整个公司的营销、推广,再到临危受命发展墙材机械,吴跃飞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科达机电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使他成为迄今对科达机电具体运作最了解的创业元老。

  或许是由于担任过两年老师,吴跃飞有极佳的口才,加上浸淫行业20多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他有机会在退居二线之际被国家级行业协会相中,在7月25日结束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换届大会上成功地被聘为秘书长,继续在更高的层面为行业服务。而熟悉他的朋友们、同事们对他也寄予了不一样的期望。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再进入体制内,早已在商海功成名就的吴跃飞,这回可以在体制内轻松上阵,继续游刃有余吗?人们拭目以待。

  “燕南飞”是上世纪90年代的潮流

  刘小明(以下简称刘):你是科达少数几个创业元老之一,今天请你来聊主要是想请你谈谈自己进入陶瓷行业20多年来的经历,以及对行业30多年历史经验的看法。当然是希望最好结合科达机电的发展史来谈。首先还是想请你谈下自己的基本履历。

  吴跃飞(以下简称吴):我是1962年出生,1979年景德镇二中毕业,考上陶瓷学院机械系陶瓷机械设计专业。1983年毕业后进入江西景德镇华丰瓷厂。华风瓷厂1979—1980年筹建,做日用瓷。我在那里呆了8年。一直在设备科做工程师,从事设备安装、改造、管理。1991年,调到陶瓷学院机械系当老师,前后做了两年。1993年春节后调到佛陶集团。鲍杰军、徐平等早我一年,我算是陶院第二批到佛陶的。

  刘:当时是什么诱因促使你到广东的?

  吴:“燕南飞”是当时的一股潮流。我在陶院机械系是上专业课的老师。佛山是主要实习基地。我带学生到佛山,看到刚刚毕业的学生比我收入都比我高,而且眼界、自信心等都很不一样。心里于是受到很大震动。加上在学校的时候跟鲍杰军在一个系,他又介绍卢勤跟我认识,卢勤当时已当上科长,我跟他们一聊后,就想过来。记得当时我还是通过佛山市人事局接收的。

  刘:卢勤他们是直接分配到佛陶的?

  吴:卢勤、杨德计(力泰副总)、冯瑞阳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毕业分配就过来了。卢勤是1982年毕业进入石湾建陶厂,1994年离开的。

  石湾建陶厂是最早引进国外设备的企业之一。当时的引进是比较成功的。但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景德镇、唐山、湖南,很多在设备引进不到半年就成了一堆废铁。

  景德镇一直用土枪土炮生产陶瓷

  刘:为什么?

  吴:那个年代景德镇曾经从日本、德国引进过日用陶瓷的先进设备。但设备进厂之后,景德镇人不愿意改用与新设备相适应的新工艺、新配方,还是要坚持用土锅做包子,先进产能就只能被闲置、荒废。

  刘:这个你能否举个例子?

  吴:比如在华丰厂,做一个杯子。按照景德镇传统的工艺,用泥塑石膏模成型。上釉,再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坯体的水分高,手触碰坯体会产生变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出现次品。而如果按进口生产工艺,是先素烧一次,之后再把变形部分抛掉,经过这样的深加工,再里外上釉。素烧、抛光之后,坯体表面很光滑,水、釉吸不进去。最后的结果是,华丰厂不愿改配方,“洋设备”适应不了景德镇陶瓷生产,最后就被丢掉了。结果景德镇就一直用土枪土炮生产。

  刘:这例子很有意思。

  吴:其实消费者关注的是“景德镇陶瓷”这个品牌,而不是具体的生产工艺。景德镇很多时候就是孤芳自赏,以为按传统方式来做的就是景德镇陶瓷。其实,现在看来,整个景德镇陶瓷工艺都在改变。景德镇现在也生产骨质瓷。原来景德镇陶瓷强调白如玉、白里泛青,青花玲珑,现在则也可以带上河北骨质瓷的韵味。

  刘:拿景德镇与佛山比较,才知道景德镇当初也是很有机会的。

  吴:做墙地砖,景德镇建陶厂以及温州面砖厂等引进国外设备应该更早。石湾建国厂做内墙砖还要到温州去学习。佛山人买了意大利设备就老老实实在其工艺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做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比如抛光砖。

  景德镇比佛山更政企不分,企业买设备的钱就是政府的钱,设备买回来用不好没人疼。那个时候,外汇要轻工部审批,国家定的调子是引进、消化、吸收。所以,华风瓷厂引进设备后,景德镇陶机厂、景德镇陶瓷设计院,还有湘潭的,唐陶的教授都可以过来拆机子,搞测绘。  

 
刘总与吴总玩微信

 

  “科达是陶瓷行业养大的孩子”

  刘:通过两个地方的比较,你有什么感触?

  吴:佛山陶瓷机械设备的高速发展,不是因为碰到了几个有钱的老板,而是佛山企业家这个群体造就了整个陶机行业,

  刘:这句话如何理解?

  吴:老边(现科达机电董事长)曾经经常说一句话:科达是陶瓷行业养大的孩子!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回报这个行业。我们以前觉得这句话有点太肉麻了。现在看来是非常对的。陶瓷企业用科达的产品,总体来说是共赢,但在我们创业过程中,我们的产品也经常有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家用你的东西是有风险的。一条线一两千万,一台压机200万,这是不小的投入,如果出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刘:调到佛陶集团之后,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吴:我被安排在日用陶瓷三厂。那个时候三厂其实已经不做日用瓷了,改做彩釉砖。我先是在设备科做了半年。接着下车间做车间主任,是在机械和模具车间。

  靠9万元起家做出国产第一条磨边线

  刘:当时陶瓷生产企业也有机械车间?

  吴:在国有体制下,企业的建制都很全。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模具是陶瓷厂出图纸,委托机械厂加工,然后自己装、自己维修。我在佛陶两年相当于在景德镇做10年。当时工厂也没几个能力比你更强的人。科长是唯一比你职位高的人,他如果什么都会的话,也不会要你来。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基本都靠自己摸索,一来就必须独当一面。刚到到工厂,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都是机电液一体化设备,全套外文资料要请翻译公司配合翻译。

  刘:科达最早是怎么做起来的?一开始做什么产品

  吴:一开始做磨边机。科达为什么一开始会做磨边机?利华厂引进整线设备后做出来的砖是玻化砖,不抛光、不磨边的。铺在地上会有缝隙,怎么办?在意大利,瓷砖烧好后,边线不规则部分会用磨边机磨掉,这样铺出来的砖就好看。瓷砖烧出来不可能一点都不变形,于是就买来一台磨边机,机器24小时开,这样易损件肯定坏得快。我们跟意大利方面联系,他们只给我们零件的简单图纸,我们再根据自己的测绘,重新绘出一张图纸,让机械厂把零件加工出来。结果发现这样凑合着也可以用。那些周围的小厂,生产的瓷砖都会变形,他们就提出,我们买材料,你们帮设计加工,为我们做一条磨边线。卢勤、鲍杰军等就是这样,靠9万元起家,做出了第一条国产磨边线。

  刘:科达做出第一台磨边机的时候力泰在做什么?

  吴:那个时候石湾陶机厂(即力泰前身)最好的生意是做球磨机,是比较简单的那种,大概是两三吨的,日用瓷的才一吨半。石湾陶机厂当时的实力不是很强,在全国只能排到第五位左右,排在它之前得还有唐山轻机、湖南轻机(即后来的五菱)、景德镇陶机厂、醴陵陶机厂等。石湾陶机厂另一个主要产品是手动压力机(摩擦压力机),冲压式的虽然也出来了,但卖得很少。

  人家需要你才有赚钱的机会

  刘:你是什么时候正式加盟科达的?

  吴:1995年元月1日正式到科达上班。之前有在帮忙,但是做“星期六工程师”,帮画画图纸。施工的时候也帮忙。1995年科达厂还在佛山火车站后边环市镇的郊边工业区。

  刘:加盟科达之前你跟卢勤熟悉吗?

  吴:不熟悉,我跟老鲍(鲍杰军)是同一个系出来的。在机械系的时候就玩得比较好。到佛山之后周末又经常在一起玩,是老鲍介绍我认识了他的同班同学卢勤。

  刘:你刚进去的时候科达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吴:当初名字叫佛山市城区科达五金机械厂。当年佛山分石湾区和城区。卢勤有个亲属在城区科委工作,公司就挂在城区科委,法人代表也不是卢勤,是他哥哥。

  刘:从国有企业进入民营小企业,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吴:国有企业那个时候做事情还是按国家指令计划来做,国家要批准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产品是自己选设计出来,然后推向消费者。科达是按市场需要来做,人家需要你才有赚钱的机会。当时国有企业引进一套设备得花人民币一两个亿。把进口设备买来之后,一般要先拆开,进行测绘、拍照,然后复制一台出来看市场是否结束。这是国有企业的做法。现在我们是跟着客户一起做,做好了就一起获益,做不好就扔掉。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有企业那样买得起那么贵的设备。但我们在国有企业的时候,在使用进口设备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维护、测绘、拍照工作,还要找人加工零配件,这些经验非常重要,是我们后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

  刘:确实,你们的技能是从国有企业学到的,不应该忘记。

  吴:我们那个时候真是像海绵那样贪婪地吸收知识。有人说陶瓷机械装备发展遇到了天花板,我坚决不同意。日用陶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的很多领域都还有空白。我觉得下一步在替代人工(即自动化),改善工作环境(清洁环保),解决行业发展瓶颈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关寻求技术及管理互补增加股东

  刘:在早期几个创业者中,你是第几个进科达的?

  吴:1992—1994年的时候是第一批卢勤、黄国权、鲍杰军。老鲍是1994年正式加盟的。他们两个1992年科达注册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建陶厂。工厂是请朋友打理,最早的员工出纳阿华——王婉华现在还在科达。她是70年代人,初中毕业经卢勤好朋友介绍就到科达工作;第二批加盟的应该就是本人、吴桂周、冯红健、王碧波。王碧波后来自己做了卓迪机械。这批人大概是五六月份全部到位。

  刘:科达后来陆续加入的创业者好像都是以股东的身份进去的,当时是怎么操作的?

  吴:我们进去的时候会重新进行资产清算,库存多少,发出设备多少,半成品多少,材料多少,应收款多少,都会算清楚,得出总资产。比如算出是500万,每股5万,你要占10股就要投50万。我们那个时候不可能从家里拿钱投。于是就跟公司签订协议,说好所欠的入股的钱在每年的分红中抵扣。那个时候实际应该叫合伙制。如果你生气的话,拍拍屁股走人就可以。卢勤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不是寻求资本注入增加股东,而是寻求技术及管理互补增加股东。

  刘:成为股东是否是你加盟科达的前提条件?

  吴:卢勤问我给你多少钱可以来?我说没有股份你给多少钱我都不来。我当时在石湾公园那边有两房两厅,有摩托车,工资虽然每月才2000多元,但小孩在读书,我也想稳定。

  刘:你们进去之前三个创业元老中卢勤是最大的大股东?

  吴:他们三个人早期的股份是一样的。卢勤、黄国权两个人的时候各自50%。老鲍加入后三个人各自三分之一。我进去的时候是占10%,后面几个也差不多。

  易门项目是科达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

  刘:科达机电早期的产品除了磨边机还有什么?

  吴:刚开始主要做磨边机,做得比较稳定,但也还看不到大的发展。1994年的时候科达接到云南易门易达陶瓷的一个四五百万的单,是个整线交钥匙工程,除了压机进口外,其他全部由科达完成。当时易门政府还要科达入10%的股,而且要出钱。那个单做完之后,科达就改名为佛山市科达陶瓷机械厂。易门这个项目是科达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我们这三个人加盟也就是因为这个工程。当时没有那么多人一起做不行了。卢勤、老鲍实际上也是1994年5月和10月正式离开佛陶参与到科达日常经营的。要他们两个人从佛陶离职专心做项目也是易门政府签字前设置的一个条件。

  刘:科达抛光线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

  吴:1996年。在科达做抛光线之前,抛光线都是需要进口的。为了做抛光线,科达在李氏集团买了一个抛光机核心部件——磨头。记得当时也不讲价钱,付了钱之后马上提货,连夜拆开,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测绘。第二天早上,还没来得及包装,李氏那边就打电话来了,说磨头不想卖给我们,要我们送回去。估计是担心我们仿造。因为参数都测绘出来了,我们就送料回去,对方退了钱给我们,我们就这样不花钱得到了非常珍贵的图纸。

  刘:当时进口的抛光机是什么品牌的?

  吴:应该是意大利卓玛的。1996年底、1997年初,科达抛光线开始批量生产。那时一条18个头的抛光线卖258万元,现在60个头的也只卖180万元。1998年的时候科达1个月的利润能建一个办公楼,就是科达陈村总部那栋大楼。

  刘:那是非常可观了。

  吴:1997、1998年的时候科达主要靠抛光线赚钱。1999年的时候出来了同样做抛光机的科信达。科信达是黄国权带上王碧波1995年10底离开科达后创办的。王碧波跟黄国权合作了半多年,自己又独立创办科冠达,后来改为卓玛。1999年之后,市场上还出现了袁子科所办的科利得公司生产的抛光机。袁子科是从军工企业星光机电出来的。

  卢勤很早就定了企业发展“两大目标”

  刘:你印象中,科达经历了娜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吴:1999年3200吨压机出来,作为我国第一台大吨位压机参加建国50周年成果展。

  刘:大吨位压机你们做在力泰之前?

  吴:力泰当时做到1980吨。科达之前是跟唐轻机(唐山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科达轻机有限公司,压机做到1200吨,之后确定目标,直接做大吨位压机。3200吨压机一次可以打两片抛光砖,那个时候全世界只有意大利、德国能做这种大吨位压机。

  卢勤很早的时候就定了企业发展的两大目标:一个是把大吨位压机做出来;一个是把科达做成上市公司。1997、1998年,科达机电先后引进了黄建起、边程、尹育航、李志林、庞少机等。黄建起是从唐轻机过来的,边程从佛陶集团钻石公司过来,尹育航来自佛陶集团赛纳公司,李志林来自佛陶集团环球公司。庞少机来自佛陶集团财务部。尹育航、李志林是为发展三水科达机电有限公司进来的。

  刘:这应该是科达历史上第三次引进人才的高峰。

  吴:是的。

  企业应该沉下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刘:你在科达最早都从事过哪些工作?

  吴:1995年,我刚进科达的时候是管生产。刚来的时候,工厂比较乱,单很多,但做不出来。1996年黄建起来了之后就接了我的手。我改管售后服务和销售,一直到2007年底。期间做过营销总监、副总经理。2008年到2012年底在科达石材机械工作。前两年任董事长总经理。2010年到2012年5月份任总经理。6月份开始任董事长。

  刘:现在回过头来看科达走过的路,有些什么样的体会?

  吴:我觉得任何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源于对机会的把握。科达以前运气好,不代表以后也运气好。我觉得,未来还是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有发展空间。企业应该沉下心来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个行业永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每解决一个问题,行业就可前进一大步。比如,针对抛光砖防污问题,科达机电和新中源就弄出了超洁亮生产线;前几年出现用工荒,就引出了一批做自动包装、自动拣选、自动检测生产线的企业。包括彭智勇的佛山市鼎吉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刘:彭智勇等也是从科达机电出去的。他们现在的市场份额在佛山已经占到一半了。

  吴:这两年,行业又涌现出希望、美嘉等喷墨打印企业。这个行业绝不是有一个科达机电,其他人就啥也不能干。关键是我们行业大多数人没有摆脱小富即安的心理。算了,做到一两千万就收手。或者,做到差不多有钱赚就分家。科达机电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老板卢勤深暗一个看上去最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只有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干大事,只靠一两个老板是不行的。所以,为了留住人才,他给很多人带上了“金手铐”。

  行业里真正会做老板的是卢勤

  刘:共事那么多年,你对卢勤的整体印象如何?

  吴:他是一个很坦荡的人。老实说他的嘴有点笨,如果是骗你得话,他要说出来就会结巴,骗人的话他是说不出来的。另外,他舍得拿出财产(股权)跟你分。不是说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在企业好的时候也这样。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行业里面真正会做老板的是卢勤,其他的老板还真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

  刘:这一点应该是行业的共识吧。

  吴:卢勤这个人真的淡泊名利,从来不愿意抛头露面。他不认为这是体现自己的价值的方式。包括现在两大股东都已经很明确,不会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儿女接管。

  刘:那他平时在公司是如何参与管理或决策的?

  吴:他一般只关注审计部。审计部发现哪个部门、环节有问题了,他就会过来问你。另外,他关注几个老总的任命。我去科达石材机械做董事长就是卢勤提名的。因为石材机械是后期成立的公司,在企业文化上与科达机电开始有些不相容,他认为我作为创业元老,过去压得住场。

  刘:最后还是要提前祝贺你担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

  吴:谢谢!

  刘:你要到北京上班吗?

  吴:当然。这几天在准备行李。要提前过去租房。不过以后回佛山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刘:是的,协会的很多活动都要在佛山开展。

  吴:以后我们肯定有更多见面机会。

  刘:谢谢你今天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注:本次采访时在吴跃飞获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前夕。本文未经受访者本人审阅。)

  吴跃飞简介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秘书长,男,汉族,1962年4月生,江西省景德镇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陶瓷学院机械系陶瓷机械设计专业。现任佛山市科达石材机械有限公司董事,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副会长。曾任江西景德镇华丰陶瓷厂工程师、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广东佛陶集团日用瓷三厂车间主任、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佛山市科达石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